基本信息
书名:刘英俊-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原价:18元
作者:孔德生 著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30
ISBN:9787547210383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人民英雄时代楷模(代序)
成长的脚步
苦难童年
少年英才
立志参军
先锋战士
军营磨炼
无限热爱毛主席
自觉改造世界观
真心实意为人民
充当文艺轻骑
积极传播毛泽东思想
英雄壮举
真正的典型
惊天动地
英雄命名
神州的呼唤
各地各部门发出学习号召
权威媒体大力宣传
全国掀起学习刘英俊的热潮
爱心的传达
省市党政领导探望慰问英雄父母
鸿雁传情
刘妈妈的幸福人生
英雄永生
永远的怀念
精神的传扬
后记 英雄已逝精神永恒
内容提要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刘英俊》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丛 书之一。刘英俊(1945-1966),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刘英俊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生活极端贫苦,从小家教严格,受到良好 的熏陶。学生时代,刘英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是个学习刻苦、助人为乐、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少年。1962年,17岁的刘英俊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应征入伍,成为沈阳军区 3029部队驻佳木斯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团重炮连三班一名光荣的中国 人民**战士。他参军的第二年,正值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刘英俊积极响应,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决心做一名雷锋 式的好战士。刘英俊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无论是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 给党的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无限光荣的,有价值的。雷锋能,我也 能。”他学雷锋最大的特点就是言行一致,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在连 队,他是“业余修理员”;在医院住院,他是“劳动休养员”;出差途中,他是“义务勤务员”;在部队驻地,他是附近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 像雷锋那样闲不住,有空就为群众做好事。他也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不留姓 名。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随战友们赶着炮车到郊外执行任务途中,辕马 突然受惊,在人行道上狂奔,6名儿童的生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刘英俊 用尽全身力气踢倒惊马。6名儿童转危为安,而他却被重重地压在翻倒的车 底,因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21岁。刘英俊用自己的英雄壮举履行了自 己的人生诺言,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向人民的好儿子、雷 锋式的好战士刘英俊学习的号召。刘英俊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时 代英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刘英俊》真实描写和热情讴歌了一名雷锋式的好战士刘英俊的成长过 程和英雄事迹。
文摘
真心实意为人民
毛主席讲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 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有益于青年,一贯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 叶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刘英俊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做到了把为人民服务的宏大志愿与踏踏实实地做有益于集体、有利于人 民的事情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刘英俊做好事,有两个鲜明的 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阶级观点。每次外出野营,他都要先做社会调查,把 新驻地周围谁家是贫下中农,谁家是烈属、军属都了解得清楚后,才去帮他 们干活。他在营区附近群众当中做好事也是如此。一次,连队外出生产,他 看到一个老贫农家里,只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生活上有很多困难。在那 之后,他几乎每天都去帮助挑水、扫院子,从不嫌脏,也不喊累。他说:“咱们是贫农的儿子,贫农有困难,咱们就应该关心。他家里是脏一些,但他 的心最干净。”冬天快到时,他为了能让老两口吃菜方便,还特地起早贪黑 挖了个菜窖给他们存菜。连队离开时,老大娘含泪对连长说:“这孩子真是 把咱贫下中农当亲人了啊!”二是真心实意,勤勤恳恳,没有半点显示自己 的意思。他经常在佳木斯市西区三十七委一带为群众做好事,帮这家挑水,帮那家买粮。时间久了’做的好事也多了,群众都很喜欢他。可是“刘英俊”这个名字,直到他牺牲大家才知道。军属刘大爷颤抖的双手捧着刘英俊的 遗像,哭着说:“孩子!你的真名瞒了大爷一辈子啊!”还有一位老大娘说:“他真是铁了心为人民服务啊!他把毛主席的话全都记到心尖上了啊!” 1965年春节的前几天,佳木斯市佳西商店非常繁忙。刘英俊和其他十几个战 友一同来到店里帮忙。刘英俊被分配到露天摊床上卖家具。天很冷,呼啸的 北风还夹杂着雪花,但刘英俊仍是热心地为顾客服务着,一站就是一整天。有一位农民来买炕席,刘英俊在帮他挑了一个称心的之后,还热心地给他捆 了起来。忽然刘英俊看到了他早已冻得发红的双手,又连忙给他拴了_一条 绳子,说:“这样,你可以背着走,就不冻手了。”农民感激地说:“谢谢 你小伙子,你真是太细心了!” 连队宿舍的走廊里过去没有信箱,同志们写了信后没有统一的地方放。刘英俊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利用休息时间,用几块木板做了_一个小信 箱,还在上面涂上了绿颜色,写了红红的两个大字:“信箱”。从此,战友 们写了信,往里一投,到时由通信员一起送往邮局,很是方便。1965年秋天,二班单独在外执勤。天气渐渐冷了,战士们急需一个取暖的火炉。可是,地方太小,砌不开;修火墙,材料还不够。这件事让刘英俊很是头疼。他天 天在驻地周围到处转,终于找到一个破铅桶。他和同班的苏旭东同志一起,敲敲打打,忙了整整一天,终于做成了一个小小的火炉,经过试烧,很管用。就这样连队没花一分钱就解决了取暖的大难题。次年2月,刘英俊调到三 班。三班刚补充了一匹马,马嚼子不够用了。遵照毛主席勤俭节约的教导,刘英俊用几副已经报废的马嚼子,拼拼凑凑,拆拆卸卸,做成了一副马嚼子。一个大风雪的日子,王文琴从居委会开会回来。一进屋,就发现两个孩 子不见了,王文琴急得在屋里团团转。因为儿子启敏还不满4岁,女儿艳军 也才9岁,而且还得过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方便,万一迷了路,陷到雪里可 怎么办啊!正想着,突然“吱”的一声,门开了,刘英俊一手抱着启敏,一 手拉着艳军,满身都是雪。他放下启敏,对王文琴说:“大婶,我在马路上 看见这两个孩子冻得走路都费劲了,路上车还多,我怕出事,就给他们送回 来了。”王文琴听了,心里感动得不得了,连忙叫他到炕上暖和暖和。可是,他说了声“我还要参加学习呢”,就一溜烟似的跑掉了,怎么叫都不回头。朝鲜族妇女李桂英所在居委会的水井边冻出了一个小“冰山”,大家打 水很不方便。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李桂英在屋里坐着,看见一个战士站在门 外。李桂英走出去问:“小同志,有事吗?”那个战士说:“大娘,能把锹 和镐借我用一用吗?我想把那个井沿刨一刨!”李桂英把镐、锹递给他,他 迅速脱下棉衣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李桂英出去一看,他那小白布衫已经 被汗水浸得湿透了。李桂英说:“孩子啊,慢点干,可别感冒了呀!”李桂 英把棉衣给他披上,接着说:“差不多了,你快回去休息吧!”可他并没有 停下'又跟李桂英借了土筐,直到把所有刨下来的冰都清理干净才回去,此 时已经11点多了。他一连利用好几次休息时间,才搬倒那座“冰山”。他把 水井旁修得平平整整的,还细心地垫上了沙子。李桂英问他姓啥,他笑呵呵 地说:“大娘,我姓王。”转身就走了。有一天,正赶上李桂英的孩子在家,那个“姓王的战士”又来了。李桂英说:“福子,你出去看看王同志是不 是有什么事?”福子一瞅,转过头对母亲说:“那不是刘英俊,刘哥哥吗!怎么会姓王呢?”李桂英问:“你怎么知道?”福子说:“我们一起打过球!”李桂英说:“那你赶快把你刘哥哥叫进来!”他一进屋,李桂英就说:“你怎么诓大娘呢?要不是你小弟弟在家,我还以为你真姓王呢!你这是跟 雷锋学,跟王杰学,甘当无名的英雄啊!”在李桂英的心目中,刘英俊做的 好事实在太多了!1965年寒冬腊月,李桂英去粮店买粮,走出店门刚把粮食 顶在脑袋上,就有人从后面把粮食夺过去了。李桂英回头一看,是刘英俊,便对他说:“孩子,你从哪儿来?”他说:“我也是买东西来了,我把粮给 你老人家送回去吧!”李桂英说:“这粮挺沉的,快给我吧!”他说:“你 拿着不是也沉吗?”硬是帮助李桂英把粮食送到了家。刘英俊两只手从来不闲着。宿舍里,有他做的毛主席语录板、书架,修 理的门窗和桌椅;操场上,有他挖的排水沟,编织的篮球网,修理的篮球架 ;炊事房里,有他修理的锅灶和其他炊事用具;俱乐部里,有他修的黑板,写的标语,布置的学习园地……他做的好事是无法用数字来形容的。旅途中,他扶老携幼,忙这忙那,从不休息,是“义务列车员”。就连在医院休养 时,他也不忘帮助重病号打水、端饭,协助医院工作人员扫地、刷厕所,“劳动休养员”这个称号给他再合适不过了。他做了这么多好事,大都是在业 余时间。他从不留名,不向领导汇报,不跟同志说起,也不在日记里记载。他无时不是为革命,无时不是为人民的所作所为,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 革命战士不为名利、真心实意为人民的崇高品质。P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