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戴季陶传
原价:33.9元
作者:范小方,东波,李娟丽 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141841
字数:263000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戴季陶,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早年留学日本,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17年由上海赴广州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对社会主义和劳工问题作过一些研究。1924年在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活动,同年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1927年,协助蒋介石策划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文摘
9月16日,戴季陶满面春风地回到上海。17日,他在应记者采访时透露了日本朝野对中国政治的看法,他说:“日本朝野对中国政治上之观察,则多以为中国武人专政之风不去,无益之兵不裁,则政治毫无整理之希望。至于中日亲善之语,已为两国通人之口头禅,实则今后问题,亲善问题,乃两国能协力行动与否之问题,日有国力,中国乏国力,若中国不能进为有力国家,则两国无从协力,亲善乃成虚语,尤望吾国民之了解者也。”①透过戴季陶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各界人士大部分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抱善意态度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但是他们所提出的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是不正确的。戴季陶十分赞赏这种主张,也认为中国要去武人专政之风,只有裁无益之兵,否则政治无整理之希望。这种主张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戴季陶没有看到,在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中国,要想裁兵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些军阀知道,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有兵就是草头王,因此,谁也不会放下手中之兵,提出裁兵的主张,只是一种幻想。戴季陶这种主张,对后来孙中山提出兵工主义、废督裁兵的政治方案,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
护法运动开始不久,南方军政府内部由于亲英、美势力的大肆活动.发生了重大分裂。在滇、桂系军阀和反对孙中山的政学系政客的参与谋划下,广州常国会于5月20日悍然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实权掌握在西南军阀之手。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职,离开广州。戴季陶亦辞去军政府各种职务,满怀出师未捷的酸楚,郁郁回到了上海。
这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对戴季陶可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年轻的戴季陶,曾怀了一腔爱国热情,参与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他嫉恶如仇,誓与清朝统治者不共戴天,小资产阶级的激情在他身上奔流,他把革命看得浪漫而简单。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使他经受了次打击,但他仍然奋起反袁,反袁后又参与护法运动,这些斗争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就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许多事业的造因,完全由我而起,但是所有过去的事业,尽是播种,而无收获,只有造因,而无结果。”②这对于总爱在理想天地里驰骋的戴季陶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戴季陶不能接受这冷酷的现实,他理想的双翅停止了扇动,继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竟不思再起。
戴季陶陪孙中山到上海后,孙中山心情虽然也十分痛苦,但并没有向恶势力屈服,而是发愤闭门著书,总结“奔走国事三十余年”的经验,以此来“启发国民,唤起新社会”,到“异日时机成熟,一致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主义之大成功也”。
而戴季陶则举家迁回浙江吴兴,寄寓松雪故园莲花庄,过起隔离尘世的桃花源生活来。吴兴地处太湖之滨,这里山峰秀丽、河流纵横,水上帆樯出没,两岸田畴交错,竹木荫翳,风景如画。戴季陶常与老同盟会员张静江等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晴登莫干山,雨临太湖畔,步履相伴,扁舟过从,有时流连于“木欣欣以向荣”的景色,有时领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乡间情趣,两人谈诗论文,乐而忘返。
……
作者介绍
范小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该校民国史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多年来,从事民国史研究,在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近篇,代表作有:《二陈和CC》《蒋家天下陈家党》《军政名人的后岁月》《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国共两党谈判史》《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民国时期中国与意大利》等。
东波,湖北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主要论著有:《中国历代名人家训集萃》《民国时期丛书简论》《民国时期图书版别录异》等。
李娟丽,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论著有:《东北青年运动大事记》《拿破仑对意战争性质初探》等。